开国中将-张达志
张达志 - 投身革命
1911年古历3月16日,张达志出生在陕西省佳县店镇乡南坬村的一孔土窑里。早在1926年,当他还在店镇高小读书的时候,便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刘振华的革命大潮,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
1927年2月,张达志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3月由学友乔鼎铭、高再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绥师共青团的组织委员。1929年转为中共党员。
绥师——当年陕北革命的摇篮。早在北京大学就已入党的李子洲同志出任绥师校长,杨明轩担任教务主任。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员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这所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革命干部,他们曾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踏上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陕北和全国各地一样,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绥师被查封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的教职员工被迫离开学校。张达志是其中之一。
面对险恶的形势,陕北党组织适时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去。1928年春,张达志接受党的派遣,在佳县王成家村、郭家圪劳村和南坬村一带,以任小学教员为名,从事发展党、团组织活动。他还根据党的指示,开展了兵运工作。1932年,陕北形势更加严峻。在榆林敌驻军八十六师里,共产党的地下士兵支部遭到破坏,数十位革命同志惨遭杀害,致使陕北特委机关已很难在榆林等县城立足。当时,特委书记赵伯平来到南坬村找到张达志,巡查了那里的工作。不久,赵伯平调离陕北特委,由马明方代理特委书记,之后遂将特委机关迁至张达志的家乡南坬村。由于南坬村和周围各村党团组织比较健全,群众基础较好,张达志家成了秘密接头的联络点。他办的冬书房成了特委机关的所在地。他一方面负责佳县特区工作,另一方面负责特委的联络接头工作。
为了党组织的安全,每当特委在张达志家召开会议、进行活动时,张达志的双亲就主动站岗放哨。对组织上存放在他家的文件、经费等,憨厚的父亲张文华格外小心,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心上,视为己任。陕北特委在南坬村活动期间,各地党的负责同志虽与特委往来频繁,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事件,保证了特委机关的安全和党的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与张达志及其家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那时,敌人曾悬赏要买张达志的头颅,他的家院被敌人搜抄过多次,父亲被敌人抓住绑吊起来,几乎被拷打致死。党的地下负责人为了他家的平安,特地为他父亲办了一次假丧葬,堆了一座假坟,才把敌人蒙骗过去。
1933年5月,张达志被任命为佳县县委书记。7月,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在佳县高起家坬召开。张达志作为佳县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陕北斗争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对以后在陕北创建红军、开展革命游击战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上,张达志被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委员,负责农民运动工作。特委四次扩大会后不久,由于叛徒的告密又有6位同志被敌人逮捕,惨遭杀害。在腥风血雨中,陕北特委崔田夫、马明方、马文瑞、张达志、高长久、常学恭等领导同志置生死于度外,在佳县寨子沟召开了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派常学恭去天津向中央北方代表汇报工作,其他领导同志分赴各地巡查,组织革命武装。1933年底,张达志参与组织领导了木头峪暴动。
1934年春天,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谢子长同志以军事特派员的身分回到陕北,带领广大军民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这年10月,陕北特委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同志到陕北主持军委工作,统一领导和指挥陕甘、陕北这两个苏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年底,陕北组成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治委员兼红一团政委,随即接连打了三次胜仗。1935年4月,红二十六军三团和义勇军北上,与陕北的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会师陕北,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张达志任军委委员、总指挥部党委书记。在刘志丹同志统一领导指挥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并解放六座县城,把陕北和陕甘两个苏区连成一片,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之后又同晋军作战,打了两次胜仗,从此揭开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序幕。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张达志先后任十五军团八十一师、七十八师政委,十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和东征。那时,刘志丹和张达志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直到劳山战役后,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刘志丹同志被捕入狱,他俩才暂时分开。尽管刘志丹遭到了不白之冤,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深深地留在了张达志的脑海里。
就在直罗镇战役的前夕,敬爱的周恩来同志来到了张村驿。此时,张达志正为肃反扩犬化要抓他,和一些革命同志遭到活埋和迫害窝了一肚子火,一见到早就仰慕的周副主席,他好像受委屈的孩子见到了娘,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求调离红十五军团。周副主席安慰他说:“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正在纠正,你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要火!共产党人应能屈能伸,经得起委屈。你要继续在15军团好好工作!”这是张达志第一次见到这位蓄着大胡子的首长,首长虽然言语简短,但却如春风化雨,给他增加了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张达志 - 抗击日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达志任中共陕北东地区地委书记。这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张达志为八路军一二0师警备六团政委。临离开延安时,毛泽东主席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同张达志谈了话,勉励他到前线奋勇杀敌,要讲究战术,学会打游击战。还亲笔在麻纸上,给他开了委任状。张达志一行10余人,东渡黄河到达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后,见到了周恩来和北方局的刘少奇、彭真、杨尚昆等领导同志。周副主席同他亲切谈话中,特地交给他一封密信,要他亲手交给贺龙、关向应同志,并送给他一匣火柴,要他遇上危急情况把信烧掉。周恩来同志虽然日理万机,但他为同志却想得很细很细。那时,张达志一行每人只有一个背包,一穿的破破烂烂,周恩来同志便叫办事处给他们每人发了两块钢洋、一条毛毯、一套军装、一袋干粮。其间,每逢日本飞机轰炸,周恩来同志总是首先下到防空洞里,打着手电把每个人安顿好。在太原停留期间,张达志得了疟疾,在医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同志还叮咛医生给他打了两针奎宁。
张达志第一次知道贺龙同志的英名是在1927年。当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南昌起义的消息,知道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的贺龙留着小胡子,长得很魁梧,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印象。这次他们赶到神池县一二0师师部,见到敬爱的贺龙同志,他举止潇洒,谈吐爽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部下关怀备至,丝毫没有架子。在神池,张达志患了疥疮,每天要搽药,而后用火烤,行军难以骑马,贺老总得知后,特地派了一副担架把他送到雁北前线。雁北有三宝:莜麦、洋芋和老皮袄。张达志遵照贺龙、关向应的指示,不畏环境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带领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马寨战斗中堵击了日军向国民党何柱国部的进攻。参加了收复七县的石板沟战斗,粉碎了日军对我晋西北地区多次的血腥“扫荡”。
1938年,以孙超群为团长、张达志为政委的警备六团两上雁北,两打厂汉营,歼灭了当地的伪蒙军。积极配合李井泉支队北上大青山,夜袭平绥铁路以北的沙坝车站,掩护姚喆同志率领的七一五团一营,顺利地与李井泉指挥的大青山支队主力会合。
1940年9月,张达志调任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大青山远看是座山,近看如平川,骑马一蹦子,步行得半天。它是晋绥的前哨,晋察冀的后卫,通往蒙古的要道。1942年,日军用2·5万兵力对我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在敌众我寡、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达志率领骑兵支队,同数倍于我之敌,不分昼夜浴血奋战,胜利地突出重围,保存了有生力量和指挥机关,为尔后恢复绥蒙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受到了贺老总的通令嘉奖。之后,张达志任塞北军区副政委、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共绥蒙区党委书记。张达志在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中,在极端艰苦的整整八年的日日夜夜里,风餐露宿,驰骋疆场,和各族人民并肩战斗,为开辟、建立、扩大雁北和坚持大青山这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达志 - 消灭反动派
解放战争初期,张达志继续担任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绥包和集宁战役。随后,张达志任陕甘宁晋绥5省游击司令员、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令员、警备二旅旅长、陕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晋中和太原等重大战役。在晋中战役中,张达志率部一举消灭敌暂编三十九师及忻州所属的保安团队、地方武装近万人,忻州全境得到解放,受到了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在太原战役中,张达志率部攻克风阁梁、牛驼寨等重要据点,为解放太原创造了条件。
风阁梁是阎锡山为固守太原城设置的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该地位于太原城北20多公里处,西面岐子山、东面看山,是两山之间的隘口,号称太原的北大门。1948年夏,张达志率领警备第二旅的四、六两个团,东渡黄河,进军山西,10月份奉命攻克风阁梁。张达志组织部队对敌防御阵地进行了全面周密的侦察,
选择了突破口,拟定了攻击计划,确定以四团为主攻,六团为预备队。经过七昼夜激烈战斗,消灭了敌军一个加强营,占领了风阁梁的全部防御工事。这一胜利,为解放军扫清了太原沿线一大障碍,使解放军可以有效地以地面炮火控制太原北部飞机场,封锁敌人的空中运输和联系。接着,张达志遵照徐向前司令员的命令,率领二旅接替三旅对太原东山的制高点牛驼寨进行强攻。防守牛驼寨敌兵力约一个团,两个炮碉主阵地被阎锡山改编的日本侵略军第十总队圈守着。张达志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确定首先以四团为主攻,六团作第二梯队。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付出了很大代价。最后他集思广益,发动指战员献计献策,攻敌不备。六团二营挑选了一个善于攀登的排长带领一个班,从敌侧翼攀崖而上,出其不意地打乱了敌人的阵地,我正面部队乘机一举攻破,太原解放后,张达志组织部队进行了短期休整,又日夜兼程返回陕北,包围了榆林城,促使国民党二十二军举行起义。
建国后,张达志继续任第四军军长,1952年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公安部部长、西北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保卫社会的安定、保卫各族人民的胜利果实,为顺利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立新的革命秩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54年底,张达志由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结业后,重返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后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同年9月,张达志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那次贺老总来兰州军区给干部们授衔,就下榻在张达志宿舍的隔壁。张达志在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15年里,为巩固西北边防和开发建设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11月,张达志奉命调离兰州军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国以来,张达志历任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八大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九大、十大中央委员、军委委员,十二大、十三大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张达志同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以表彰他对军队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