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公元前 207 年八月,刘邦进了武关。十月,大道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显现,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后经张良劝说,他才恍然大悟。刘邦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刘邦还表示自己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百姓们得知后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刘邦
刘邦本来是沛县人,曾做过亭长。他在秦朝统治下,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宫、修骊山墓时,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情景,十分羡慕,感叹应当取得天下,当上皇帝。后来,刘邦和项羽一起起义反秦。公元前 206 年,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秦王子婴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旗子作为疑兵,又吩咐大将周勃带领全部人马,从东南侧面突然打进去,杀了主将,消灭了这一支秦军。刘邦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刘邦进入咸阳后,想住在秦宫里,但樊哙、张良劝他不要这么做,恐失人心。
刘邦
刘邦听从了,下令封存秦宫的珍宝、财物和库房,回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秦朝法律全部废除。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部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军粮很多,不需大家破费。” 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
刘邦
刘邦约法三章的内容是什么
刘邦约法三章的内容十分简洁明了。其内容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这意味着杀人的人要被处死,伤害他人以及盗窃的人要根据罪行进行相应的惩处。同时,废除秦朝的其他严苛法律。
在秦朝时期,法律不仅繁琐,而且极为苛刻。例如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百姓们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刘邦的约法三章摒弃了秦朝复杂严苛的法律,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这三条法律直接针对百姓最为关心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明确了犯罪行为的后果,让百姓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
大汉天下
刘邦为何要约法三章
刘邦约法三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秦朝的法律法令日渐严厉,思想文化不断僵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久矣,“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刘邦深刻认识到秦朝法律的不得人心,为了争取民心,必须废除秦朝的苛法。
刘邦起义
其次,刘邦当时的政治目标是争当 “关中王”。他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得到百姓的支持。约法三章是他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策略,通过制定简单公平的法律条款,向百姓展示自己的宽厚和仁义,以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再者,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将士们乱纷纷地争着去拣值钱的东西拿,刘邦本人也曾想留在秦宫中享受。但在张良、樊哙等谋士和大将的劝谏下,刘邦认识到这样做会失去民心。为了稳定局势,树立自己的威望,他决定约法三章。
刘邦
刘邦约法三章后百姓的反应
刘邦约法三章后,百姓的反应非常热烈。“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这是因为约法三章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和安全感。秦朝的苛法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平等保护人的生命权和财产权,摒弃了简单的政治复仇的非理性做法。百姓们看到了刘邦的宽厚和仁义,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刘邦
刘邦约法三章对其得民心的作用
刘邦约法三章对其得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约法三章顺应了民心,稳定了当地秩序。在秦末的连年战争中,百姓们长期处于恐惧不安之中,刘邦的约法三章提出了简单公平的法律条款,让百姓们能够安心生活。
另一方面,约法三章树立了刘邦的良好形象。与秦朝的严苛法律相比,刘邦的约法三章显示出他的宽厚和仁义,让百姓们看到了他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统治者。这种良好形象使得百姓们纷纷拥护刘邦,为他后来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刘邦
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展示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也体现了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追求。约法三章不仅为刘邦在关中赢得了民心,也为他后来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中汲取智慧,领导者要关注百姓的需求,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