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8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2月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赏圆月、吃汤圆。然而,对于桐乡许多坚守在一线的战“疫”人来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响,自春节以来,他们都鲜有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今日,我们想分享给你8个关于“坚守”的故事。这里的很多人,从除夕夜至今,一日未休。他们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把自己留给了一线的岗位。
“隔空”的团聚
“把衣服放在门外面就行,我不进门了。”这段时间,这样特殊的“回家”方式,已成为凤鸣派出所辅警大队长范明州与家人联系的常态。
当范明州回到家,妻子已提把换洗衣服打包好,放在了门外。范明州没有开门,习惯性地发起了与家人的微信视频。为守牢自家这扇“小门”,他偶尔回家,也只是和家人“隔空”团聚。
夫妻档的战“疫”
在濮院镇红旗漾村的执勤卡点,国网桐乡市供电公司石门供电所副所长邱锋
与妻子魏丽莉,相隔十五天后再次相见。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也为了节省上下班时间,魏丽莉每天忙完就在村里歇下了。
这两周里,两人的联系就只剩下每天一个电话互报平安。“多亏了今天的志愿执勤工作任务,让我们可以见上一面。”邱锋望着瘦了一圈的妻子说,“只要大家平安就好。”
特殊的生日会
2月9日,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发区(高桥)分局队员吴涛的生日。连续17天坚守在战“疫”一线的他早已将生日忘却。2月8日,他接到单位电话,让他回市局一趟,原本以为是有新的工作任务,没想到却是单位为他举办了一个特殊的生日会。
“尽管没有生日蛋糕,但是单位却给我‘开小灶’长寿面里特意加了蛋。”他说,今年的生日愿望是能早日战胜疫情,所有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平安回家。
不能团圆的元宵节
“老婆,今天我还要值班,你和女儿照顾好自己。”一大早,洲泉镇石山头村专职格员翟利杰匆匆赶到村级卡点上,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微信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是他坚守一线的第16天。
一个头盔、一副手套、一辆电动车,这是翟利杰的全部家当。这些天,因为路程长了,他每天至少要给电动车充2次电。一天8小时的休息时间,每次回家已是凌晨,来不及抱抱熟睡中的女儿,他就要再次出门。“这个时候,只能顾得上大家,小家只能暂时割舍了。”
隔离病房的“大管家”
“萍萍,你身体好吧?我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每天晚上休息时,市一院感染科护士长李萍的手机总会准时响起,电话那头是她住在崇福的母亲。家人的关怀,让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虽然每天的工作活动区域被局限在感染科这一栋三层楼里,但她的微信步数却总是破万。“我放心不下。”沙哑的嗓音道出了她坚守岗位的原因。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1月30日开始,李萍就住进了感染科,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狼吞虎咽的年夜饭
饺子、汤圆、泡面,是屠甸镇海星村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大队队长沈夏大年三十的一顿特殊年夜饭。当天下午4点,从抵达沪杭高速屠甸出口开始工作,直到晚上12点,排查车辆、测量体温,他一刻也未停下。
大年初一一早,他又加入到海星村交通卡点的检查登记工作中。“大家都很辛苦,吃饭都是狼吞虎咽,每天手里都有一堆事,但没有一个人泄气,都是加力加劲地干。”
最想回家抱抱她
开发区(高桥街道)人武部干事冯俊贤现在的新身份是观察点安保负责人。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双层手套、医用口罩……这些装备,让冯俊贤的行动看起来有些笨拙,但并不影响他每天高效的工作。
尽管离家只有6公里,但冯俊贤错过了本该与刚出生的女儿共度的第一个春节、元宵节。只有在稍作休息的时候,他才能看看手机屏幕上的女儿。“最想的,就是能回家抱抱她。”
以笔为“戈”,与大家共战“疫”
“周玥,值班记者不够用了,临时有个新闻,需要你去采访。”电话响起已经快晚上9点半了,对于要保持24小时“在线”的记者来说,这个时间并不算晚,但这一天是除夕夜,采访对象是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奔赴武汉的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理组长钟跃。当晚在“桐乡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支援武汉!为桐乡最美“逆行者”点赞!》一经发出,文章阅读量突破8万,网友留言达600余条。“我是党员,是记者,我以笔为‘戈’,与大家共战‘疫’。”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他们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更多人的健康,舍弃了小家的团圆。今天祝大家元宵节快乐!也希望我们能早日迎来温馨长久的相聚!